close

嬰幼兒保育與保健


 幼兒心理特徵



























  觀看幼兒成長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種享受,嬰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特別快,每個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變化,心理特徵亦大不相同,往往們會以大人眼光來看嬰幼兒的世界,解釋他們的種種行為反應,而與事實有所差距,以下就幾個例子來說明:
 

1.「昨天」是什麼?--幼兒的時間觀念


  奇怪呀!明明是上個月的事情,孩子怎麼會說成「昨天」?


  剛過三歲生日的祥祥,晚上睡覺前突然對媽媽說:「天亮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好不好?」「樂童?什麼是樂童?」媽媽不解地問。祥祥解釋:「就是昨天嘛!昨天我生日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啊!」這下媽媽才明天,祥祥指的是上個月他生日時,全家去兒童樂園玩的事。








 


會模仿大人說「幾點了?」的幼兒,不一定真正瞭解時間概念。


















    I.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在三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間時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比如,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

  大約三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與事件的聯繫為主,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的變化,如日夜的差別、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標。「早晨」對幼兒而言就是「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晚上」則是「天黑的時候」。


  所以,孩子有時可能會發生混淆。假如孩子記得放學的時間是「天黑了」,那麼天一黑,他就認為「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間到了。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來,天色陰暗、幼兒可能會納悶:「天已經黑了,為什麼媽媽還沒有來接我?」


 



   II.幼兒不太瞭解時間名詞的意義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迅速,有關時間的字彙收得很快,在言談中可聽到他們經常使用有關時間的名詞。提到過去的事情,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但是,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儘管對時間的估算,仍不太掌握得住,但是幼兒很喜歡模仿大人「一下下」、「再等一分鐘」、「來不及了,快遲到了」......,有的幼兒雖然還不會看時鐘,但遊戲時,他們也會學大人看看手錶,然後說「兩點了」或「吃飯的時間到了」。其實孩子往往並不十分確定「一分鐘」、「五分鐘」、「二點」的真正意義,也不清「昨天」和「上個月」的不同。


 



  III.幫助孩子增進時間觀念

  由於時間摸不著,也看不見,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最好盡量引用具體的事例。比如:「午睡醒來,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就可以看小丸子」,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瞭解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儘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但是學習手時間字彙,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者之間有相輔相成之效。


 

2.這是我的!


  兩歲幼兒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2歲半的小柏抱著娃娃走近玩具瓦斯爐時,順手將手中的娃娃放在地上,準備拿起鍋鏟妙菜。同班的小慧剛好經過,看到娃娃躺在地上,便將它抱起,一邊哄著一邊走向圖書角。小柏發現娃娃被小慧抱走,連忙跑過去將它從小手中搶回,並生氣地告訴她:「這是我的!」小慧眼看搶不過小柏,只好跑到找老師告狀:「老師,小柏搶我的娃娃!」


  這時,小柏已經抱著娃娃走回娃娃家,赫然發現其他小朋友正高興地在炒菜,小柏生氣地將他們推開,高聲抗議:「這是我在玩的!」其他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對著小柏大叫:「是我們先玩的!」







 


「這是我的!」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























    I.自我中心的兩歲兒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幼兒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不瞭解幼兒發展的大人,有時會將這些行為誤解為「不乖」、「小氣」、或「霸道」。其實,幼兒不是不願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


 



   II.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為自我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幼兒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III.避免發生爭奪的行為

  既然兩歲多的孩子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大人幫忙。首先,大人應先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製造機會,並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鼓勵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譬如,提供足夠的積木、黏土、色紙、顏料,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發爭執,並藉機讓他們練習社交技巧。

 



  IV.逐漸學會體貼與輪流

  兩歲幼兒因為無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幼兒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督,幼兒的遊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可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譬如,老師可以跟小柏解釋:「學校的玩具是屬於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炒菜,就讓小慧先玩娃娃。」並教他問其他正在炒菜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若孩子們堅持不願意一起玩,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幼兒學習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幼兒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讓孩子多經驗幾次成功的合作遊戲,那他們心中剛剛萌芽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而學會體貼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具了。


 

3.兩歲兒的自言自語


  您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嗎?別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中心語言的一種表現。


  一歲七個月大的亞亞在馬路上看見小狗時,不管旁邊有沒有人,都會指著牠說:「狗狗!」玩耍的時候,不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也都會邊玩邊笑,咕咕地自說自話,甚至睡覺前也會嘀嘀咕咕上好一陣子,才漸漸進入夢鄉......。








 


孩子的自言自語深具發展意義喔!


















    I.用自言自語控制行為

  像亞亞這樣自言自語的現象,常可在幼兒遊戲、動作中,或是處於困難的狀況時發現。幼兒從一歲後期到二、三歲時,常會邊玩邊自言自語,此時的自言自語不一定具有任何意義,也不是為了溝通。

  兒童教育家皮亞傑(Piagct,J. )認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其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小孩未能完全區分字眼所代表的意義,使言語變成了另一種活動。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學會使用文字符號

  孩子邁入兩歲後,逐漸從感覺運動期過渡到前運思期(2-5、6歲),此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學會使用符號,例如,指著小狗說「狗狗」,這個舉動即表示他已將字詞與它所代表的動物做連結。一旦象徵性的思維能力出現,孩子就越來越靈活於讓一件物體具有許多假想的代表意義,並透過模倣、繪圖、或幻想、語言等表達方式,將過去已瞭解的關係表現出來,並在想像的世界中表達及抒發這些情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遊戲中常自言自語的孩子,漸漸變得能將他人納入自己的遊戲中,將遊戲的中心從自我轉移到他人,因而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減少。


 



  III.展開社會性遊戲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由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約一歲半時,開始會對別的小朋友表示關心,但僅限於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到。

  到了兩歲,小孩之間的互動形態,仍屬「平行遊戲」,例如: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但只是在旁邊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個兒玩自個兒的。


  到了2-3歲,孩子在遊戲中會逐漸使用有限的語言來建立和維持協調性的合作關係,但仍缺乏合作的本領,只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種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邊跑邊笑這類簡單的遊戲。


  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自然就增加了,因此,父母不要過於擔心。


 

4.百聽不膩,百看不厭--談嬰幼兒的重複閱讀行為


  您是否對孩子一再要求念或看同一本書感到厭煩,其實,重複閱讀行為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常聽許多父母抱怨:「為什麼孩子一直要重複地看某一卷錄影帶,玩某一種遊戲,更麻煩的,有時還要我一直念某一本故事書?」在幼兒的重複要求下,爸媽念得是「嚼之無味」,愈念愈煩,不由自主嘀咕起孩子怎麼這樣「固執」或「一成不變」!








 


在重複共讀的經驗裡,孩子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I.「學習躍進」發生在重複行為後

  嬰幼兒「喜愛重複」的行為,不是個案,而是他們專屬的特性。

  較細心或替孩子做成長記錄的父母應可發現:嬰幼兒的重複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是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翻身了......。


  在親子共讀中,這種「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複閱讀的行為後出現。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重複共讀圖書的環境裡,作人所提供的,一如蓋房子所使用的鷹架,嬰幼兒可順著這鷹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並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複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例如:看到這一頁有牛,他就會哞哞地叫,表現出他知道這一頁的內容。或當他們察覺該書是以有韻律的文字組成,就會主動地唸出句尾的韻字,像我的女兒寧寧在17個月大時,我和她共讀《晚安,月亮》一書,她每每主動念出「......and a comb and a brush and a bowl full of mush......」這;句子中的〔sh〕音,而且把音拖得很長。


  有的幼兒還會突然背起整段的童謠:「滴答滴答下雨了,滴到寶寶的鼻尖上了!」;或者他們在學會掌握閱行為後,也能聯結故事情感和本身的經驗,像寧寧在2歲半時,拿起《野獸國》,便一頁頁、半背誦半嘟噥地編詞念完全書,還問我:「要不要看『麥斯想媽媽很難過』那一頁?」並努力地翻找該頁。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不該孩子受挫的拒絕法

  雖然嬰幼兒喜愛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建議您利用以下方法:













1.您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幼兒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嬰幼兒通常就會失去下再看的興頭,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當您察覺嬰幼兒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他的注意力。
3.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麼?」或請他們自己「唸」給你聽。有經驗的成人都知道,幼兒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複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幼兒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後,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經驗。
4.直接誠懇地告訴幼兒:「爸爸(媽媽)累了,現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坦誠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習慣。孩子從小獲得大人坦誠的對待,就有機會學習坦誠的方法和態度。父母對孩子坦誠,往往會很驚訝地發現,即使是一歲多的幼兒,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誠相告下的決定。

 



  III.在愛中進行重複共讀

  曾聽見一位父親像拆穿西洋鏡般地說:「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書要我念,其實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罷了!」這位父親說的雖是實情,但其實他的孩子想要表達的訊息是:「請你愛我!」

  嬰幼兒從重複行為中獲得成長,成人在提供嬰幼兒重複行為的環境中灌溉孩子的生命;孩子絕非固執,成人更非安排一個呆板的環境。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裡,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5.兒子總是黏著我、要我抱,怎麼辦?



  孩子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出現個人的喜好,不但會對照顧者表現出喜愛,也會對陌生人有「怕生」的反應。幼兒通常會以依賴、黏膩的方式表達他對照顧者的喜愛及需要,黏人的問題因而產生。


  孩子黏人本是一種滿足需求的正常表現,大多芔現在半歲到一歲半之間。而這個年齡的幼兒正處於學習爬行、走路的階段,需要藉助別人的擁來移動身體,所以,常會吵著「要人抱」。


  理智上,父母都能理解孩子黏人、想要被人擁抱的心理需求,只是,當父母被孩子黏得太緊時、免不了會有想要逃脫的想法,往往就無法這麼理性而對了。尤其傳統的育觀念認為,不要太滿足孩子「要人抱」的需求,否則將會種下孩子日後養成依賴個性的惡果。


  不過,許多研究證實:嬰幼兒階段依戀關係的滿足(幼兒與照顧者問的親密關係),是孩子對他人產生信任感的基礎,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做法。因此,您不妨將這樣的觀點跟公婆說明,讓他們也接納孫子在這階段的黏人行為。


  至於而對黏人的孩子,首先,要滿足孩子黏人的需求,否則您會發現,當孩子的需求越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越強烈表達需求,哭鬧的情形就更是沒完沒了。


  其次,要逐漸轉換親子間相處的方式。抱孩子不是唯一讓孩子感到滿足的方法,您提到孩子在保母家可與其他玩伴和平相處,顯見您的孩子已經具有遊戲、玩耍的能力,所以在這段期間,您有必要為孩子調整個人的作息,或是改變家事處理的步驟,儘量多陪伴孩子,勵孩子進行一些玩具的操弄、肢體的活動,或是為孩子說說故事、唱唱兒歌,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這樣一來您會發現,孩子在充滿安全的環境中,反而能放心地去探索環境中的其他事物、黏人、要人抱的問題就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了。


 

6.寶寶沒耐心?--談嬰幼兒的注意力


  許多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夠,所以無法專心學習,本文將為您探討這個話題,並提昇注意力的方法。


  美芳的女兒已經八個月大了,為了養成女兒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她興沖沖地從書店抱了些故事書回家,沒想到女兒東翻一本、西抓一本,接著就把書丟一旁,好像對那些書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不僅如此,在美芳念故事書給她聽時,孩子也是相當沒耐心,一頁都還沒念完,女兒就啪搭啪搭拼命往下翻,美芳感到很沮喪,彷彿被澆了一大盆冷水......。








 


孩子專注時間的長短,會隨著發展階段和個別特質而有所不同。













    I.注意力的發展

  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的長短,是許多父母非常關心的話題。事實上,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會隨著段及個別特質而有所不同。但伴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會逐漸增加。

  一般而言,三、四個月大的寶寶,會對自己的手腳感興趣,也會花相當多的時間端詳自己的雙手,或玩上好一陣子;五個月大時,孩子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物」上,而不只是在「人」(自己的手腳、身體和大人)。當你拿玩具給他時,他會花很多時間注視玩具,這正顯示寶寶的注意力愈來愈集中。


  再稍大一些,孩子能自己坐著,自顧自地玩玩具5-15鐘之久;滿一歲的孩子可以指出書中的事物,但注意力不持久。


 



   II.提昇注意力的方法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過於好動,無法專心學習,其實,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原本就較短暫,父母無須太過擔憂。只要適當地引導與協助,就能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i.不要一次提供太多具給孩子。當你同時給孩子很多學習刺激時,相對也會影響孩子的專心度。
ii.注意環境中其他的影響因素。和孩子進行活動時,周圍儘量不要有其他的干擾活動,降低環境中的刺激,孩子便較不易分心。
iii.選擇孩子有興趣的玩具或遊戲。興趣是學習的動機,一項具有吸引力的玩具,可以讓孩子維持較長的注意力。
iv.孩子在玩某樣玩具或遊戲時,不要隨意打斷。
v.念故事書給孩子聽時,不要執意念完整本書,可先選擇有大張彩圖的幼幼書,用指名的方式帶孩子看書(如,以手點指書上的圖,告訴孩子:「這是車車,車車在跑喔!」),時間也不宜太長,接下來再進一步嘗試用你們所看的圖畫,說個簡短有趣的故事,來增加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節奏和速度,在專注力的培養,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操之過急,以免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寶貴機會與樂趣。


 

7.「不公平,我的比較小!」


  孩子對公平的要求,顯示他開始有能力去分辨一些事,這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一步。


  晚餐,媽媽買了披薩來吃,在哥哥、姊姊的碗裡,分別放了一塊披薩,對於念幼兒園中班的強強,為了方便他吃,只放了小半塊,強強看到自己碗裡披薩的大小,和哥哥姊姊的不同,馬上說:「不公平!」


  飯後,媽媽吩咐要上英文課和音樂課的哥哥、姊姊準備出門了。這時候,被催著去洗澡的強強大叫:「不公平,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出去,我就要去洗澡?」說著,眼淚在眼眶裡轉呀轉呀地,嘴巴也嘟得好高。


  最近強強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別人有什麼,他也要有的反應,常讓媽媽招架不住,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不公平,我也要!」三~四歲孩子對他所認為「不公平」的抗議,需要大人加以同理及說明。


















    I.要求公平的年齡

  三-四歲的孩子,正忙著學習很多的生活規則及自理能力,在他們眼中,他和別人是不應該有什麼分別的,所以,如果哥哥姊姊買了二個東西,不管這個東西對他來說有沒有需要、合不合用,他也要有!所以,如果上小學的哥哥買了一個書包,儘管書包對妹妹來說大得離譜,她也會堅持要一個......。

  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略具數量、大小與物權的概念,也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表達意見與需求,所以,當他看到媽媽分給他的披薩跟哥哥的不同,就會抱怨:「不公平,我的比較小。」


  其實,孩子對公平的要求,正顯示他開始有能力去分辨一些事,這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一步。只是,孩子「不公平」的抗議,經常著重在「看得見」的部分,對於「哥哥有,他沒有」的原因,需要大人說明。


  有研究顯示,父母若能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他無法跟哥哥(弟弟)一樣的原因,可以減少孩子因父母不同的待遇而產生的「不公平」抱怨,即使是三歲的孩子也能理解,他和哥哥是有不同需求的。


 



   II.「不公平」的背後原因

  有時候,孩子口中的「不公平」,只是在抒發自己的情緒或表達另一項需,求比如:要他收拾玩具,他會說:「不公平!」其實是因為現在他不想收拾:要他先去睡覺,他會說:「不公平,為什麼哥哥不用睡?」其實是他還想繼續玩。

  這時候,做父母的千萬別急著曉以大義,孩子需要的可能是你的同理心。所以,他不想收玩具,可以陪著他收,並告訴他:「玩具玩完了,本來就要收啊!」讓孩子的情緒先被接受,再給他一個台階下,他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規則。


 



  III.父母要以身作則

  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有的時候,父母突然改變孩子的習慣,也會讓他們覺得不平公,比如:孩子平常都是九點上床睡覺的,今天突然要他八點半上床,他會覺得遊戲時間少了,而抱怨您「不公平」的待遇!

  另外,平日透過遊戲和不斷地提醒,讓孩子瞭解到,環境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規則;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需,求以建立孩子對公平意義的認識。


  如果您的孩子動不動就抱怨:「不公平!」請您耐心地告訴他原因,重要的是要讓他瞭解,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千萬別和他一起生氣!


 

8.小小「大人」樣--談幼兒的模仿行為


  寶寶的一些動作,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他正在模仿你呢!


  一歲半的茵茵最喜歡模仿大人了,一會兒學媽媽平常照顧她的樣子,餵洋娃娃吃飯、哄它上床睡覺;一會兒學爸爸看報紙的姿勢,或學爺爺做體操、裝出咳嗽聲......


  每回茵茵有模有樣地表演時,常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攏嘴。但另一方面,也讓家人在生活中更加謹慎,以防無意間做出的壞習慣對她產生不良影響。








 


「娃娃乖,聽話!」一、兩歲的孩子最喜歡仿大人的動作了。













    I.模仿是社會化的歷程

  寶寶在一歲前依靠觸碰,或嘴巴的咀嚼來認識世,8-1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探索事物的功能與目的,並產生模仿的興趣,而「模仿」是幫助寶寶社會化的有利工具。

  16個月前的寶寶,學習與模仿內容傾向情緒性的表達,例如:揮手說再見、擁抱、親親,或用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以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稍大的小孩則傾向模仿工具性的行為,例如:掃地、煮飯、開門、擦口紅等動作。在這段時期,寶寶模仿的動作,通常是父母、保母、兄弟姊妹,或是保母照顧的其他小孩的特徵性行為。對孩子來說,他們藉由模仿的方式學習使用各種用具,以及表達對被模仿者的愛戀。


  18-24個月大的寶寶,具有「延緩模仿」的能力。此時期的寶寶,常將日常發生的事件,或對人物的觀察儲在記憶中,沒有馬上表現出模仿行為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有朝一日,他們會將記憶中所見過的為表現出來。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多提供學習的刺激與環境,將有助於寶寶的成長。


 



   II.鼓勵勝於糾正

  小孩無法區辨行為的好壞,因此大人的態度和反應,常是影響孩子模仿興致的關鍵。當他模仿的動作,會吸引大人驚訝的表情或笑聲時,他就越有興趣模仿;當他模仿的動作不受鼓勵,自然而然就削減了他的模仿樂趣。所以,大人對於孩子的模仿,在反應上可得多費心思!

  另外,家長平日可善用寶寶模仿的興趣,引導他學習,例如:玩遊戲時請他模仿你示範的動作,像是措措鼻子、拍拍你的手;煮飯的時候,可以給他塑膠湯匙或筷子,讓他在一旁玩耍,學習煮飯;當他想湊熱鬧幫忙擦桌子時,不要因為他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而拒絕他,請多給他一點時間試試......,這樣的鼓勵與嘗試,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也能增添全家的生活樂趣。


 

9.好奇寶寶


  面對3、4歲的好奇寶寶,請多給予空間與自由學習的機會,讓好奇心像大樹一樣茂盛、茁壯。


  4歲的小凱和小玫對所有事物都有很強烈的好奇心,時常纏著老師或父母問一些問題,例如:為什麼可以在水裡看到自己?為什麼樹汁是黏黏的?什麼時候我才可以自己烤餅乾?



















    I.好奇的三、四歲

  3、4歲是幼兒展現好奇心的年齡,他們用感去聞、去咬、去撥弄、去凝視,或是很專心地聽周遭的聲音。有時候,你會看到一群幼兒在捏塑泥巴時,有些孩子雖不願意把手放入泥巴中,但他們仍會好奇地在旁邊專心觀看;有時候,孩子會將鬧鐘拆開,只為了看看鬧鐘為什麼會滴答響。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和好朋友分享新發現。例如:當小凱發現不論在跑或跳,影子都會緊緊地跟隨著他時,就會很快地呼叫朋友來共同分享和研究這個新發現。



   II.激發好奇心有訣竅

  好奇心是創造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環境或父母、老師的態度常常不自知的扼殺了幼兒好奇心的發展。

  如何激發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呢?




























  i.提供有趣的東西讓幼兒自己去發覺
  可以在孩子的物品或玩具堆中,放一些安全又新奇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發覺。例如:放一些小豆小在養樂多空瓶口,置於玩具堆中。另外,在孩子的玩具中放一個放大鏡也是很好的方法。

 


  ii.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一些驚奇
  在幼兒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做一些改變,可刺激幼兒的好奇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把幼兒的房間重新佈置,為孩子帶來一些新鮮感與驚奇感。

 


  iii.戶外活動
  多接觸戶外環境,可引發幼兒發現問題。例如:參觀社區的消防隊將引起幼兒對火、水和環境安全的注意,老師可以延續孩子的好奇心進行教學活動。

 


  iv.提供多元化的資訊
  一本有關昆蟲生態的書,可以激發孩子對自然生態的興趣;到戶外實地觀察昆蟲的成長,能滿足孩子的好奇;而一部有關昆蟲的錄影帶,更可以打開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v.以開放式的問題與孩子討論
  打破思考與想像的限制,與孩子共同尋找相關資料、答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且幫助孩子用圖片或畫畫來組織和記錄自己的點子和想法。







 


到戶外實地觀察操作,可以激發孩子更多的好奇心。

   III.注意安全即可

  對孩子來說,這世界處處充滿奇妙的事物,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自,己去發現和研究他們感到有趣的事及想法,父母和老師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只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即可。
 

A.寶寶為什麼哭?


  面對寶寶哭個不停,爸媽常沒了耐性,甚至祭出「數到三,就給我停止!」的法寶。到底寶寶為什麼哭?可不可以溫柔以對?


  「哇-」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以哭聲來跟這個世界說「哈囉,我來了」。而這第一聲哭,恐怕怕也是這輩子唯一被人歡迎的「哭」。


  之後,所有的哭,都是該被止息的,因為「哭」所放送出來的訊息都是「我不好,我需要人關注」。


  您多久沒哭了?不好意思哭?哭的時候都要躲起來、偷偷地哭?


  還是孩子好!想哭就哭,絲亮不用閃躲,人前人後、毫無顧忌地扯著喉嚨哭,哭得聲嘶力竭,哭得全身放鬆,再舒舒服服地睡去。








 


孩子的哭,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一個勁兒的要孩子「不許哭」,孩子是學不會如何用「哭」以外的方法來抒解情緒的。























    I.因身體不舒服而哭

  新生兒的哭,是他在「說話」,表明「我需要被照顧」。

  只要他覺得身體上哪裡不舒服,肚子餓、肚子痛、太熱了、太冷了、想睡覺、尿布濕了、大便了......,他就直接哭出來。


  不過,當他用哭來招引爸媽對他的照顧後,只讓他的不舒服感消失,比如餵飽他、幫他脫去一件服等,他就乖乖不再哭了。


  他不懂得爸媽白天上班太累,晚上需要睡眠;知道他的哭聲吵醒隔壁房剛睡著的小姊姊。所以,爸媽可不要因為自己實在太想睡覺,就對新生兒這樣的,哭煩躁以對喔!


  有時候,小baby身體上的不舒服,任憑他「說」個不停,爸媽左檢查右檢查,就是不明瞭,在這種情況下,實在不能怪他是個「磨娘的孩子」。


 



   II.因心理的需要而哭

  寶寶慢慢長大後,除了身體的發展外,心理也快速成長,哭的原因越來越複雜。

  他會因為想要要爸媽跟他玩、想要爸媽抱、驟然看到奇怪又有聲音的東西等原因而哭,也會因為爸媽的離開而哭。


  更大之後,他會因為想拿的東西拿不到、玩具不見了或壞了、想自己拿湯匙吃東西爸媽不給,或忽然看到一個陌生人而哭。慢慢地,他更可能因為覺得爸媽比較疼弟弟、因為好朋友不理他、因為氣自己拼圖拼不出來、因為別人搶了他的東西而他不知道怎麼辦、因為爸媽「騙」他而哭。


  當然,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爸媽罵他、處罰他而哭了。


 



  III.不許哭!

  「哭」是一種情緒反應;而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

  很小的baby哭的時候,爸媽往往急忙審視孩子身體上有沒有不適。大部分時候,處理完之後,寶寶也就不哭了,皆大歡喜。


  但是,等寶寶越來越大,哭的理由越稀奇古怪時,爸媽也就越來越難忍受孩子的哭。一方面是認為孩子「都這麼大了,還哭!」、「這種事也要哭!」、「無理取鬧,就是愛『番』!」另一方面,其實不得不承認,孩子盡情之下的哭聲實在不悅耳,忙碌、煩躁的現代父母,在三兩下沒能「對症下藥」時,耐性就沒了,「你到底想怎麼樣!?」


  除此之外,更深的原因是:我們都不習慣接納負面的情緒,大家都覺得哭是很丟臉的,代表性敗、懦弱、無能為力。我們絕不輕易在人前掉淚。


  所以,孩子哭的時候,做父母反應就是:「不許哭!別人在笑你了,羞羞臉喔!」


  孩子從小就知道「哭是羞羞臉的事」。


  而假如孩子生理的或心理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就兇兇地罵他,要他停止哭,恐怕他只會因為被罵,甚至被處罰,而哭得更兇了。


  甚至還有更多請求效率的爸媽:「不許哭!數到三,就給我停止,不可以再有一點聲音!」


  爸媽請試試看,哪天在自己難過得掉淚時,要求自己「數到三」就完全停止,看看自己做不做得到。


 



  IV.請容許孩子哭

  哭,是孩子最先學會的一種溝通方法,藉此來表達他的需求。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爸媽可以教導他透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明需求。但是,孩子跟大人一樣,有挫折、傷心、嫉妒等負面的情緒,會有哭一下的需要;而孩子也跟大人一樣,需要的是好的抒解或調適的方式,而不是旁人的喝止:「不許哭!」

  所以,陪伴孩子成長的大人,當孩子哭的時候,請給予溫暖的接納與關懷,幫助他找出原由,再跟他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從小給孩子良好的情緒教育。



 



回目錄


引用:http://140.111.1.12/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display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ieschoen 的頭像
    annieschoen

    AnnieSchoen的部落格

    anniescho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